鬼泣4第13关视频解说视频攻略,鬼泣4的13关过了迷宫又怎么走

作者:佚名 来源:网友投稿 2023-10-22 01:39

1,鬼泣4的13关过了迷宫又怎么走文字攻略mission13紫色的雾气,走进后有蛇女叫声的为出口。1.继续但叔。往前走,进入紫雾,出现场景后直接进入身后的紫雾,进门。到如下图的地方跳下。2.战斗后进入紫雾,出现场景后再次往回走,进入身后的紫雾。然后往前走,别进入身后的紫雾,战斗后进入下图中的紫雾。3.往下走,之后强制战斗。到往桥下的紫雾中过去,来到庭院。进门之后,右边的第一个红色属于dnate的评价封印终于可以开启,扁蛇女到评价a后获得蓝石一枚。4.从1楼的楼梯下面出去后来带之前的迷宫,不过这次走出去的方

芭比公主美裙设计

芭比公主美裙设计

语言: 大小:12.7M

类型:休闲益智 等级:

标签: 芭比 休闲 益智

立即下载

1,鬼泣4的13关过了迷宫又怎么走

文字攻略
mission13
紫色的雾气,走进后有蛇女叫声的为出口。
1.继续但叔。往前走,进入紫雾,出现场景后直接进入身后的紫雾,进门。到如下图的地方跳下。 
2.战斗后进入紫雾,出现场景后再次往回走,进入身后的紫雾。然后往前走,别进入身后的紫雾,战斗后进入下图中的紫雾。
3.往下走,之后强制战斗。到往桥下的紫雾中过去,来到庭院。进门右边的第一个红色属于dnate的评价封印终于可以开启,扁蛇女到评价a后获得蓝石一枚。
4.从1楼的楼梯下面出去后来带之前的迷宫,不过这次走出去的方式变成了上,下,右,右。出去后再遇boss蛇女。

视频演示

鬼泣4第13关视频解说视频攻略,鬼泣4的13关过了迷宫又怎么走

2,鬼泣4 第13关攻略

mission13 1.继续但叔。往前走,进入紫雾,出现场景后直接进入身后的紫雾,进门。到如下图的地方跳下。 2.战斗后进入紫雾,出现场景后再次往回走,进入身后的紫雾。然后往前走,别进入身后的紫雾,战斗后进入下图中的紫雾。 3.往下走,之后强制战斗。到往桥下的紫雾中过去,来到庭院。进门右边的第一个红色属于dnate的评价封印终于可以开启,扁蛇女到评价a后获得蓝石一枚。 4.从1楼的楼梯下面出去后来带之前的迷宫,不过这次走出去的方式变成了上,下,右,右。出去后再遇树妖。boss战。 boss 依然是那个籐蔓女妖,攻击方式完全不变,用剑圣跳过去空中连击后下斩可伤害不少血,展开后进身变魔人虐杀即可

那关不是有很多紫雾吗,你走到紫雾跟前,如果听到有树妖的笑声,就走那边就对了,看到没有雾的出口就直接进。 后边有和尼禄一样的地方 ,就是走影子相反的方向。 然后就是boss了。

旧修炼场 时空神像 开门进入遗忘的遗迹 遗忘的遗迹 下桥进入紫雾,跳转到风之溪谷 风之溪谷 打倒所有敌人解开红色封印,进入地图右边的紫雾跳转到集会广场 集会广场 打倒所有敌人解开红色封印 幸运之川 下桥进入紫雾,跳转到风之溪谷 风之溪谷 到遗弃的教会 遗弃的教会 a评价打倒雕像可以得到蓝色血石碎片,下台阶来到优雅森林 优雅森林 向与中央石像的影子相反的方向前进4次 ,到达遗忘的遗迹 遗忘的遗迹 时空神像 直走到最深部 和龙(蛇女)战斗 胜利得到冲击刚gilgamesh(基尔佳梅斯) 继续前进过关

lz你好~

第13关是迷雾之森,走得不对的话会永远徘徊的。

正确的方法是,走到紫色雾气面前,听是否有树妖的尖叫声,有的话就可以进去,没有的话就不要进。连续几次就可以通过了~

lz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话可以继续追问~

这个去看下视频攻略就好 比文字更加直观

看视频

鬼泣4第13关视频解说视频攻略,鬼泣4的13关过了迷宫又怎么走

3,有了这个,每一天都是精彩大片!_

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是当今全球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创刊于1888年。

注:《国家地理》由美国一家非盈利的科学教育组织——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办,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是它的标志。杂志以33种不同的语言在全世界发行。

在《国家地理》,你总能看到最顶尖的摄影师拍摄的图片,读到一流学者和探险家从世界各地带回的一线报道:

珍·古道尔与黑猩猩的故事

海底发现泰坦尼克号沉船

阿波罗11号拍摄的地球照片

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白犀牛

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130年来这本杂志给人最深的印象。

现在,这些精彩的瞬间,全都汇集到一本日历中——

《2019 国家地理中文网日历》

365天,每天一张精彩大片,从西藏岩脊上雪豹狩猎时威武的雄姿,到阿富汗女孩海蓝色的明亮眼眸……

那些你平时触碰不到的世界,一一呈现眼前,就在案头桌面,就在2019的每一天。

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正式版权合作方华夏地理出品,图片全都获得正版授权。

黑色硬挺的包装盒,象征深邃的宇宙,送给自己,送给朋友都很合适。

用全球最壮观的地貌、最罕见的生物、最动人的风光,陪伴2019年的每一天。

国家地理中文网日历,现在一条生活馆有售▼

新用户可领取30元无门槛优惠券(限量3000张),到手仅需 69 元

优惠结束时间:11月13日23:59

翻开这本日历,如同开启了一扇门,你可以看到全世界。

1月11日 征服珠峰第一人爱德蒙·希拉里逝世

2月4日 立春·除夕 北京的城墙与腊梅

3月12日 植树节 一颗被砍倒的巨杉

3月31日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 想做女孩的男孩艾弗里·杰克逊

4月1日 国际爱鸟日 一群野生火烈鸟

4月13日 泼水节 戏水的男孩子们

6月25日 世界海员日 驾帆船独自航行的男孩罗宾·李·格雷厄姆和他的猫咪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班夫国家公园里抢镜的松鼠

国家地理中文网日历,现在一条生活馆有售▼

新用户可领取30元无门槛优惠券(限量3000张),到手仅需 69 元

优惠结束时间:11月13日23:59

从盒中取出日历后,将底部的纸板压下,日历即可稳稳立于桌面。

日历采用翻页免撕设计,翻页很顺畅。

顶部的金环可以开合。

你也可以把中意的页面取下,粘在记事板上,用来装饰墙面。

当你低沉困惑时,请看看那些曾经在地球上发生过的精彩瞬间,也许你会记起杰克·凯鲁亚克所写的那句: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新用户可领取30元无门槛优惠券(限量3000张),到手仅需 69 元

优惠结束时间:11月13日23:59

双十一好物节,海量优惠活动等你来!

扫描下放二维码即可购买▼

鬼泣4第13关视频解说视频攻略,鬼泣4的13关过了迷宫又怎么走

4,易得妇科病的「高危」职业,了解一下_

图片: dribbble | 设计: lauren jacobs | 责任编辑: 木头羊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business_6team@163.com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导言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就是:职业与妇科病之间的关系。

说起职业与疾病,首先映入脑海的应该是「职业病」这个词啦,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其实,我国早在12世纪以前就有了关于「职业病」的相关文献。现如今,我们虽然对于职业病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在职业与妇科病的关系这方面仍存在空白,而往往正是由于女性日常工作中的不良习惯、环境等因素,诱发了妇科疾病的发生。作为「护花使者」的我,今天要好好聊一聊这件事。

需要久坐的工作

长时间保持坐姿不变会导致下肢肌肉僵硬、血流速度减慢、盆腔淤血等,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生几率。除此以外,女性会yin部本身汗腺较发达,久坐会导致会阴部温度、湿度增加,给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增加了阴道炎、外阴炎的发生几率。

像企业白领、自媒体人、淘宝店主、网络主播等,他们总有改不完的文案、写不完的稿件、下不完的订单、唱不完的歌曲……这些工作都需要久坐。针对需要久坐的女性朋友,建议在繁忙的工作间歇,站起来适当活动一下,在一定程度上有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需要熬夜的工作

说起熬夜对人的危害啊,妖塔可是深有体会——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皮肤变黄变暗长痘痘等等。每次夜班妖塔都会多多少少有一点感冒的症状,为此还被塔嫂嘲笑了很多年,说我「弱不禁熬」。我当时就为自己带盐了,我说:「我可是妇产科医生啊,整宿整宿地收病人、生娃娃、做手术,搞不好还时不时来个抢救啥的,整晚的肾上腺素都在飙升。」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上述的「夜班综合症」。

其实,女性医务工作者、金融工作者、调酒师、警察、演员等职业都需要经常熬夜,而且工作内容一点也不轻松,很容易就会出现「夜班综合症」。

免疫力下降增加了我们患病的几率,内分泌紊乱则会导致月经失调等,进而影响到怀孕。对于需要经常熬夜的女性朋友来说,不仅伤身、伤脑,还伤脸……要想避免熬夜的伤害,似乎只能换份不需要熬夜的工作。千万不要以为年轻的时候有的是资本,如果经常熬夜甚至通宵工作,那么熬夜对身体的危害就会渐渐体现出来。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换一份不需要熬夜的工作吧。

环境恶劣的工作

当然,这里的「工作环境」不单单指我们工作的现实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

? 恶劣的现实环境——例如,垃圾回收和处理场所、部分工厂以及搬砖、背水泥的建筑工地等,它们的工作环境卫生情况堪忧,员工们还经常需要穿着厚厚的不透气的防护服,导致会yin局部温度、湿度都会比较大,容易诱发妇科病。

而且,有些需要地下作业的工作人员(比如下水管道清理员),当暴雨来临,为了防止垃圾堵塞造成城市陷入一片**,她们(虽然女性的比例较少)甚至需要彻夜奋斗在下水管道中,熬夜加上长时间处在闷湿的环境,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 恶劣的心理环境——职场中可能处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来自上司或者同事的压榨甚至「特殊优待」,容易造成情绪的波动。久而久之,自然会对内分泌造成影响,从而诱发妇科疾病的发生。

对于恶劣的现实环境,除了换工作以外,我们能做的就是比别人更关爱自己,定期查体。当出现不舒服的症状或者接受到了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后,及时就医诊治。而对于恶劣的心理环境,我们除了自我调节以外,千万不要忘记多和朋友、家人倾诉。当利益受到损害时,切记,还有法律这个武器可以去帮助我们维护权益。

压力大的工作

说起工作压力,医护人员就经常处在压力中,而在医生群体里,麻醉医生肯定算是压力大的。

虽然在外人看来只是推推药、插插管,但这其中的难度和风险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有的时候药刚推到身体里,就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并发症,即便再怎么积极抢救,也可能无济于事。不夸张地说,每一台高风险的手术对于麻醉医生来讲都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

除了麻醉医生以外,还有很多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比如设计师、程序猿、操盘手、运营等等。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自我调节,可能会导致乳腺疾病的发生。要是长期处在高压的工作中,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进而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

妖塔在缓解工作压力方面还是有一套心得滴,那就是「静动结合」。「静」的精髓是宅在家中时,用各种电影、游戏、小视频来忘却工作;而「动」就是远行,但由于假期的限制,这个大招妖塔每年只能用一次……归根结底,我们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就可以。

还有很多的工作妖塔没有列举,原因是无论大家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可能遭受妇科病的困扰,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也是本篇科普的中心思想),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日常生活习惯做起,来更好地预防妇科病的发生。

重视自己的健康,定期给自己做一个全面的体检;

当身体发出异样信号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穿着宽松、透气,勤清洗,勤换洗,勤运动,多喝水(这可不是直男癌晚期,这点很重要);

学会自我调节,找一个走心的倾诉对象,找一种合适的宣泄途径;

最重要的一点——经常看六团队的科普,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当然啦,看别人的也不是不可以,但妖塔可能会不高兴哦~);

把这篇小文转发出去,让身边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关注女性健康。

虽然我们把可能引起妇科病的工作大致分为了四类,但其实很多工作都是既要久坐,又要熬夜,不仅工作环境差,而且压力还很大。比如说,搞自媒体的医护人员(没错,说的就是我们)。

(泪水打湿了刘海~)

▲图片来源于giphy.com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方琼英,肖俊杰,邱明. 1078例城区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430-432.

[2] 贺风琴. 900例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7):105-106.

[3] 马鹤群. 不同职业妇女子宫肌瘤流行病学因素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334.

[4] 朱彩萍. 对2600名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状况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1):368.

[5] 刘秀姣,梁海燕. 子宫肌瘤在职业妇女中的发病情况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176-1177.

[6] 唐小原,尹淑兰. 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妇科病调查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2003, 10(9):1072-1073.

-更多服务-

5,直到被封,这些主播仍没弄清楚直播圈的游戏规则_

一台电脑连上网,一个摄像头配白灯。然后随便从街上拉个人坐到这套设备下,他的职业瞬间就变成了主播。与其他传统或互联网行业不同,成为主播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了。

但在这镜头下,每天都上演着老人离去新人笑的固定戏码,直播圈也因此给人一种极其浮躁的印象。而这些负面的评价,并不是主播们有意为之,更多的则是缺乏对自身以及整个直播行业的了解。

他们虽然对自己的优点与强项了如指掌,但直到被禁封的前一秒,这些主播始终都未能发现自己的缺点。直播就是个放大镜,能凸显优点让主播瞬间爆红,也能曝光缺点,将他们推进万丈深渊。

好的口才是把双刃剑

对于主播这个行当来说,有个能说会道的嘴巴可谓是老天爷赏饭吃了。正如伴随我们多年的各种小品与相声节目,长时间被东北朋友承包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们实在是太能说会道且精通表演了。

如果要我来评判一个主播的“好坏”,我认为他玩游戏时的技术,只占总评分的10%,颜值(虽然我性别男,但我也爱看帅哥)占20%,剩下的70%我都投给这位主播能不能在玩游戏的同时把游戏内容解说好,或解说地有趣。

但与小品等表演节目不同,直播是实时且没有固定桥段的。各种突发事件与下意识的话语都会瞬间传递到所有的观众眼前。问题轻的,叫“直播事故”幸运的话能被观众当做笑点,笑一下就翻篇了。但有些时候所谓的“口嗨”就会在后期逐渐发酵,最终成为一个当红主播的“墓志铭”。

最好的例子就是大家口中的“发麻麻”,陈一发。她就是典型游戏玩的一般,长相较好,但唱歌和说段子却很称得上一流的主播,很多观众并不是冲着看技术才每天等着她开播。

发姐也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直播戏路”,在她直播间里游戏出镜的比例渐渐变少,很多时候点进去看到得都是她在跟“水友”互相聊天。脑子快、嘴快、段子有意思,这些为她带来了大量粉丝基础,但其中的很多话语却成了未来一颗颗致命地雷。

就在今年七月底、八月初,发姐在以前直播与微博上口直心快的各种言论被统一爆出,并直接被扣上了“以惨痛民族记忆作为调侃笑料”的大帽子。

但这个帽子,发姐戴的不冤。百万粉丝、千万流量,她已经是个标准的“大v”。虽然大家很讨厌这种“打官腔”的说法,但对于公众人物的言论,的确需要严格的自律。即使大家认为你说的有些过分,但也总会有人看你不爽,故意给你戴高帽子。

发姐这个典型就是在开播后,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进一步将优点最大化。但她轻视了对直播内容的自我审核与把控,说白了就是张嘴说话不过脑子。直播可不是流水,所有主播在直播时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瞬间被观众看到且随时都有记录。

就像香港**片中常说的那句:“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所以,在面对指责与诘难时,她虽然严正道歉,但已经于事无补了。

其实,陈一发这种祸从口出的事情也不是个例,但像她这样直接因为言论而被封杀的主播却属少数。很多主播是在与粉丝的“交流中”,留下了“祸根”,最后粉丝的行为导致要主播来买单。这样的典型就是我们熟悉的“55开卢姥爷”和“带带大师兄”了。

成也粉丝、败也粉丝

带师兄和55开可以说是这两年爆红的网络人物。“55开”本名卢本伟,作为前皇族的专业电竞选手,他在全球的职业电竞比赛上也拿到过不错的成绩。

退役开直播,再做做淘宝店是很多前职业选手退役后不错的出路。更何况卢姥爷自带搞笑的气质,“我和 faker 55开吧”这句话也让很多不太关注电竞的圈外人稍微了解到了他。

前有职业赛事的优秀名次,后有自身带梗的笑点。作为一个主播来说,卢姥爷称得上是“天选之子”。但从最后的结果看,他还是把这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当被爆出开挂的时候,他可以直接不理会,或大方承认。不论他采用了这两个解决方案中的哪一个,用不了几个月,大家肯定都会淡忘这个事情,最多被人时不时把这个事情当做槽点拿出来骂一骂。

但事实大家都知道,卢姥爷和爆料者的冲突渐渐升级。从他开始用谩骂来回应反对的声音时,卢姥爷已经开始撰写自己的墓志铭了。而他棺材板上的最后一排钉子,则是那段怂恿粉丝向反对者攻击的视频。

在本质上,他也和发姐相同,作为公众人物,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言论。而卢姥爷虽然是想“利用”粉丝,但却没想到,自己的粉丝却亲手为他挖好了坑。

而另一位“带师兄”则更加显得“无辜”一些。“带带大师兄”本名孙笑川,比起已经在文中出现过的发姐和55开相比,他则更加草根且平民。

在开始直播前,大师兄只是一名在工地的监工,虽然我们成天把“搬砖”二字挂在嘴边,但其中的辛苦他是真的知道。在朋友李赣(同样为斗鱼早期传奇主播)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直播。

李赣擅长在直播中黑各种电竞明星,和水友互相骂来骂去等,他的整体风格十分市井也平易近人,很多人都能从他的话语中看到自己的一面。大师兄的风格也跟他十分相似,“嘴臭”成了他的代名词。

在大师兄的直播间里,我常常能看到他正和某个水友撕的正嗨,而弹幕里全是看戏的观众,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他的直播对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每次点开时,都能学到很多花式骂街的词句。

也不知是他“得罪”的黑粉太多还是长着一副天生的“司马脸”,很多网友开始在各种恶性事件的微博下面评论:***主谋的微博找到了,他就是@带带大师兄。毕竟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只要开始有人做这件事,后续的模仿者必然不会少。

一时间,各种“锅”接踵而至,带带大师兄也开始被不明真相的人群围攻谩骂。更有甚者,惊动了当地警方,大师兄也被带到局子里详细问话。

与其说他是个被粉丝戏弄的主播,倒不如说他是被粉丝黑到火起来的普通人。透过这些粉丝,一个监工成了“带明星”。透过这些粉丝,“带明星”也差点“进去了”。

他在近期的采访中坦言“我就是个高级妓女,人人都想上,人人都不想负责。”话语间透露的完全不是出名后的欣喜感,而是被网络洪流裹挟地无助与无奈。

卢姥爷与带带大师兄从开始直播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根本没有想过什么叫做“粉丝维护”。“三人成虎”与“众口铄金”这两个词大家肯定都了解,用它们来点评他俩的兴衰再合适不过了。

而这些看似跟你称兄道弟和在你骂街时给你叫好的人,其实不过都是一群盘旋在他们头上的秃鹫。

主播:新世代的横店群演

现在打开各种直播间,还能看到不少主播在步前人后尘,他们被禁封也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些爆火的主播下面,总会有一批十分稳定且观众数量不少的“中号主播”。他们是整个平台里,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而且其中有很多人是真正知道,什么才叫做直播。

我曾与一位现在较火的女主播在她开播初期合作过,帮助她在一年内积累了不少人气。她和发姐相比,除了没有那般能说会道且会唱歌外,她俩的颜值与各种能力可谓不分伯仲。但这位主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很有“粉丝维护”的意识与对直播内容的把控。

在直播初期,她主打独立游戏与小众精品。为了能够持续播出十分独到的内容,他发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多名粉丝,一同帮她筛选各种游戏。我们在开播的前一天都会进行讨论来找出最适合直播的作品,同时她也找到粉丝协助她,一同制作每周直播的精彩集锦与热点独立游戏的单独解说视频。

在这种群力群策的努力下,她很快在众多主播里脱颖而出,并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论颜值,她不是“xx一姐”的级别,论游戏技巧她只是个普通玩家。但她将很多主播做不到的项目都做好了,稳步增长成了她最大的优势。

能够一夜爆红,是很多主播甚至普通观众的梦想。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在真正出名后应该如何面对众人。如同突然爆红的演员一样,太多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对于那些仍在认证直播的中小主播来说,他们更像是被捆绑在直播间里的“横店群演”。但相比那些群演头上的烈日,主播眼前的补妆灯反而更加刺眼且危险。

与很多传统行业相同,直播虽然看起来是个新兴事物,但它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虽然各大平台已经着手管控主播,但真正的改变还是需要从各位主播开始。持续产出优质的内容,维护与粉丝的关系才是一个主播安身立命之本。

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稳定且健康地发展。同时,也不会让我们这些喜欢看直播的玩家再受到更多不理解或鄙夷的眼神。

6,83岁的游戏玩家_

杨炳林曾在泸州仅存的游戏机店里向老板求助:“你能不能帮我介绍两个同伙?”实体店老板直率地跟他说,没有,只有你一个人。

编辑丨 @忘川

1998年至今,杨炳林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从夜晚开始。

睡前,他要将核桃、花生等坚果和各色豆子搁进豆浆机,泡上水、定好时间,早上6点醒来后,只需倒入牛奶、咖啡和蜂糖加热,他就能在出门前喝上一碗“营养餐”。他会在7点多钟背包出门,上公交坐5站,到设施良好的活动中心和老友打乒乓球。乒乓球打到10点整,他会到就近的菜市场里买些蔬果,然后回家洗澡、榨果汁,心情好的时候还会亲自下厨。除了这些事之外,下午3点到6点以及晚间7点到11点,则是雷打不动的“游戏时间”。

不用上班杨炳林一直过着这样作息规律的生活,除了一年两次的旅游,他在这20年里最重要的娱乐项目就是游戏。他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家人上传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就因为他是一位老玩家,真正意义上的那种老玩家。

杨炳林的日常

杨炳林今年83岁,按我们现在的说法算是“30后”。他的外孙杨艺浣告诉我,从三四岁刚记事起,他就看见外公在电视机前玩初代playstation上的游戏,他记得外公玩过的游戏有《生化危机》《恐龙危机》《古惑狼》……以前吃饭的时候,外公还会跟他和外婆聊《寂静岭》的剧情,只是因为都没玩过,他也听不懂。

杨炳林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影响,是他自己带自己入了主机游戏的门。1998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台ps游戏机,当时身边的孩子们还在玩小霸王。迄今为止,他用自己的退休金已经买了数台游戏机和数不清的游戏。

杨炳林的游戏生涯从退休后开始,当时他63岁。

丨 1

在家人上传的那些短视频里,杨炳林玩的差不多都是射击游戏。很多看过视频的人都觉得他接触过真实的枪械——结合他的年纪,说不定他真参加过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呢?

“抗美援朝的时候我还小。”杨炳林澄清了这一猜测。他说自己是纯粹的技术干部,负责钻井采油工艺,不用亲自下井,也没有任何参军服役的经历。

“就是在游戏里假打,买个过瘾……而且技术上一定要一枪毙命,打身上还不行,一定要打得(敌人)脑袋开花!”

杨炳林看书读报时需要老花眼镜,正常对着电视打游戏没有半点问题——压枪、瞄准、爆头等一系列操作,利索得感觉不到他的年纪

1961年,杨炳林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隆昌汽矿担任石油钻井技术员,1964年调到四川泸州,后一路升至钻井高级工程师。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自己的时间,杨炳林早适应了“今天开会、明天出差”的节奏。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退休。空闲下来他突然有了很强烈的失落感,感觉自己的生活很轻,没有重量。

杨炳林开始试着“增加砝码”,先是开始打乒乓球,后来又加上打麻将,最后麻将被替换成了主机游戏——到这时他才觉得自己的生活又平衡了。

“一开始是在街上看到很多年轻人在玩游戏,看了以后感觉这里头有很多文章……工作也不用工作了,脑子也没用了,就打游戏呗。”

丨 2

在那个游戏还普遍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年代,旁人眼中的老杨家很奇葩,因为“老的玩游戏,小的也玩,连外孙都玩”。因为工作忙,杨炳林没能影响儿子的游戏生涯,反而外孙玩游戏是他退休后手把手带出来的——他认为玩游戏除了能锻炼智商、增长见识,也能磨砺人的精神。

“我外孙也喜欢打游戏,我在游戏里钓鱼,他就在旁边看,自己上手钓到了还会欢呼雀跃。”杨炳林轻快地回忆往事,“那时候还有那种开车游戏……为什么他现在开车开得好啊,就是那个时候得来的经验呀!”

当时他们玩的“开车”游戏可能是《迪士尼主题公园赛车》——这是我根据外孙的描述推理出来的

因为妈妈工作忙,杨艺浣小时候基本上都在外公外婆家,放学后也是在这儿等着妈妈下班。杨炳林有时便会把外孙架上后颈,带去街机厅,买把游戏币,一起打打《拳皇97》。每逢周末,院里的孩子们也都会围在他们家的ps主机前,眼巴巴瞅着杨炳林摁下灰白色机身上又大又圆的按钮,期待着光碟放进去后将点亮的新世界。

“到现在我的发小们还记得外公。”杨艺浣说,“就是老顽童、孩子王那种感觉。”

因为有杨炳林在监管游戏时间,孩子们又有了固定去处,邻居的大人们倒也不太反对——反正找不到孩子时,来找杨炳林就对了。

“有没有哪些游戏,会让你觉得不适合小孩子玩?”

“买游戏肯定是买些很正宗的游戏,主机上也没什么太乱七八糟的,都可以打。”杨炳林说。

“对于您花钱买游戏机和游戏,您爱人不管吗?毕竟还是笔不菲的开销。”

“不管,为什么管?这是我们自己个人的**和财产。”杨炳林义正词严,“男同志搞的事情女同志不一定懂得,所以她没办法干涉到这里头来,就是钱的问题比较敏感——假设你花了1万,说成100肯定也瞒不过去。”

“所以您是怎么过的家里那关?”

“过关的方法就是‘少说’。”

当时在泸州,当地电脑城之类的地方能找到四五家卖游戏的店,杨艺浣说:“在卖游戏的地方我外公是比较出名的,他们都知道有个老头儿喜欢买游戏,一般有什么好的碟子就要推荐给他。我只在小学初中的时候跟着外公去过,当时外公都是5张、10张一捆捆地买。”

虽然ps、ps2已相继送人,但杨炳林家里的游戏还有好几箱,这只是库存的一部分

那个时候,杨炳林还意识不到这些都是盗版,就这么积少成多买了一整柜。

“那个时候游戏很便宜,开始卖15块,后面降到5块钱一张,现在的游戏一张都是300到450块钱,这个概念不一样了。原来可以买20张,现在只能买1张。为什么现在ps4游戏买得少?主要是太贵了,刚刚给你看的那些加起来就几千块钱。”

虽然价格上去了,但对买回来不喜欢的游戏,他也绝不会为难自己——在介绍游戏收藏期间,他就对着《刺客信条:起源》大摇其头。“之前的《大**》我也没打完。”

丨 3

最开始杨炳林觉得很多游戏都“很深”,打不懂,打不懂时他就会停下来。在他看来,游戏是被成百上千人努力制作出来的结晶,所以他从来不查攻略,喜欢自己探索游戏,并试图弄清楚制作人的用意是什么。

“也没人跟我抢,我一个人想,一个人打。每天下午固定3个小时,到了时间游戏再好、玩得再沉迷也会刹住,隔天继续……我的技术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多花式、那么好,但在我这个岁数,最不缺的就是毅力。”

本来晚间7点到11点是和老干部们愉快的麻将时间,后来杨炳林将这个时间也挪用到了游戏上。对于为什么放弃麻将,他的解释是“因为怕肺癌”——每次麻将桌上,总有两个或以上的人在抽烟,除了他自己,他在以前烟酒均沾的时候也查出过胆结石。

“当领导时要喝酒,喝酒喝多喝出毛病了。现在和我同样工作的领导已经‘走’了很多了,都是因为喝酒啊。”

杨炳林愣是靠着退休后风雨无阻地每日打乒乓,不靠医疗设备,也未经过手术,就让胆结石自然地从体内排出。打游戏在他这里,也打出了修身养性的效果。

杨炳林自认球技中等,目前的最好成绩是省老年乒乓球比赛第三名

“你自己感受一下,打不过去的时候啊,心里有点不舒服,就会反复摸索、反复思考,比如换个武器、上一些buff再上去打。最后终于打进去了,心里就会突然间高兴起来。”作为例子,杨炳林跟我聊到当初打《生化危机》时的愉快感受。作为从初代开始玩的老玩家,还找出《生化危机7》的游戏盒给我看。

“玩恐怖生存游戏不会觉得紧张或害怕吗?”我又问他。

“从来都不怕。我老家福州南公园那边曾经有个专门枪毙土匪的操场。我从小看枪毙土匪长大的,看多了就跟老兵差不多了。”

“会有语言方面的问题吗?早期ps、ps2上好像没有那么多中文游戏。”

“会有些问题。”

杨炳林上大学那会儿,大学讲师都是从苏联回来的,学校里教的也都是把“abcd”读成“啊悲碎得”的俄语——虽然英语也有老师在教。

“闷着进去玩啊,游戏里说这么快的英语没办法完全理解,但看人物动作猜,或是把这个词抄下来查字典,翻译出来不就完了。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丨 4

杨炳林并不掩饰自己对索尼的喜爱,并根据多年的游戏体验得出了“日本索尼质量好”的结论,他认为ps4是目前最好的主机——尤其上面还有他喜欢的“神秘海域”系列。他向我盛情推荐了“神秘海域”前三部的高清合集。

从ps、ps2买到了ps4,杨炳林在中途跳过ps3,而是选择购入了同世代的xbox 360。

相比ps4游戏的数量,杨炳林收集的xbox 360光盘数无疑要多得多,他还有专门的碟片夹来安置那些他通关了的xbox平台游戏。他会在这些碟片上贴标签,记录这款游戏的通关时间以及游戏最终的结果——就好像手动贴上的“通关奖杯”。他在称呼这些游戏时会用“动作片”“冒险片”“枪战片”这样的称呼,还为了玩“体感片”买过一个kinect,但因为每次玩“体感片”,从开机到调校镜头都需要半个多小时,太费事,家里便没人陪他玩,爱人也还是更习惯去外面和姐妹们扭广场舞。

专门用来存放“已通关游戏”的光碟夹,上头都会标记“通关时间”和“游戏结果”

现在杨炳林买游戏不同于从前,一方面因为游戏价格昂贵,另一方面也因为能玩的游戏越来越少。“泸州的游戏机店已经没落了,除了新街那边还有一间,其它都垮台了,电脑城里只有计算机没有游戏机了。现在老板会打电话通知我,跟我说有新游戏到了,问我要不要。”

即使有了网购,杨炳林还是喜欢去店里买游戏盘。“明明知道老板要赚你的钱,但还是把钱送过去了……因为老板要是光做空生意,他的肚皮怎么填饱呢,只能靠我们这些买他片的人啊。”

他通过网上也知道任天堂出了新主机,也去店里看过。但他感觉现在还没有太吸引它的内容。

“如果以后有了呢?”

“有好的肯定要去买啊!你想一下,像我们这样八十几岁的人再不买,是要等到几岁才买啊?”

丨 5

尽管有两个会打游戏的儿孙,但他们最终“叛变”到了电脑游戏阵营。儿子是个多年的《魔兽世界》玩家,杨艺浣长大后也不再跟着外公玩主机游戏,反而热衷于《csgo》《守望先锋》和“吃鸡”,《dota 2》前前后后打了700多个小时。杨炳林最终也习惯了一个人玩游戏的状态。

“现在在泸州,老年人里打游戏的大概就剩我一个人了。”

杨炳林曾在泸州仅存的游戏机店里向老板求助:“你能不能帮我介绍两个同伙?”实体店老板直率地跟他说,没有,只有你一个人。

迄今为止,杨炳林仍没有用psn账户联过机。他在视频通话时向我展示了他在《孤岛惊魂5》中收集的各种服装。由于不玩联机对战,最近也没有值得玩的新作,他已经将《孤岛惊魂5》通关了两遍。

杨炳林对《孤岛惊魂5》这样的3a大作非常买账

“没有想过去结识当地玩游戏的年轻人吗?”

“年纪轻的和年纪大的思维方式肯定不一样,喜欢的内容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一起的,一起就会产生矛盾——现在就算都是年轻人,坐在一起都容易产生矛盾……我这么大年纪了,人家也看不起我,我也不想认识太多的人。认识人能干啥?第一要比拼,看哪一个打得好;第二看哪个动作迅速,这个真没必要。我已经把好多历史都经历完了,现在只希望大家都好,你好我好他好,再不要引起矛盾,多好,你说对不对?”他自顾自地笑了起来。

丨 6

岁数渐长,杨炳林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刚退休的时候,老两口还能一年两次出门旅游,那会儿他们会撇下家里的小孩出国玩,跟团去过日本和新马泰。过了80岁以后,就算身体再健康,航空公司都不让他们上飞机了,于是他们只能到周边去自驾游。原先杨炳林出游还能拿个手提包背着ps4,到了酒店没事可做还能玩游戏给那些服务人员看,现在也背不动了。

但这些珍贵的回忆,杨炳林和爱人都用影像记录了下来——这是从录像带风行的年代就养成的习惯。现在,这些录像带的内容也被转换成电脑常用格式,储存在硬盘里。杨炳林家里还有两台打印机,一台黑白的用来打印文稿,一台彩色的用来打印照片。

出游日本时,老两口还换上了当地特色的浴衣和羽织

“之前拍照、摄影的都是外公外婆,我们小一辈的不怎么拍,都是外公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拿着相机,后面又把相片洗出来分享。”杨艺浣说,“但现在反过来了。”

帮外公在短视频平台上上传视频的人是孙媳妇——虽然她和杨艺浣还没领证。孙媳妇最初上传视频只是想记录二老的晚年生活。此前,杨炳林从未分享过自己的游戏经历,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跟外孙差不多岁数的人,觉得他像自己的同伴,喜欢看,还留言求更新。

“之前只有我爱人还有外孙、孙媳妇喜欢在旁边看。”在某个上传的短视频里,当杨炳林对着电视屏幕“突突突”时,爱人就在他旁边放着清雅的古筝演奏。

“外婆不管,还看他玩。”——杨艺浣说

“刚开始外公不相信有‘很多人看他’,以为是我们骗他的,他觉得不可能,不相信,其实内心应该还是挺高兴的,每次过去还会问,最近有没有小朋友回应啊?我说有的有的。”杨艺浣说,“但也有人觉得是炒作的,会说些对老人家不太客气的话。这种评论我都不理会,老人家开心就好。”

但杨艺浣还是没想到会有人因此联系上他,并对外公的故事感兴趣。

和平素上传的视频里不同,跟我视频通话时,杨炳林把背心换成了polo衫,显得略微正式一些。刚露脸时他笑得腼腆:“我牙齿都没有了,不好看哈。”身后的老太太背着手,也瞅着镜头里的我在笑。

“昨天听孙子说要被采访,赶紧准备了一下目录,害怕自己说话颠三倒四,你们会一直笑我,就不好了。”结束通话前,杨炳林很诚恳地对我说,“欢迎你们这种‘照顾我们’性质的采访,我对你表示衷心地感谢。因为我们这样的老头子在家里,除了出去打球还可以嘻嘻哈哈以外,其他人都不太会来了解我。除了孙媳妇,你算是第二个来了解我的。感谢你,感谢你。”

视频通话前,杨炳林用“目录”记下了所有想说的话,最后一句是:“我还会一直玩下去。”

挂掉视频通话后,我寻思了许久,决定送他一张ps4上的新游戏。

原文链接:83岁的游戏玩家

关注触乐专栏,阅读更多优质游戏文章与深度报道。

7,投资赚不了钱?因为你有这20种“财富心理学谬误”_

编者按:为什么一位当了一辈子秘书的女士最后能捐出700万美元的财产?为什么一位受过顶级教育的金融高管却宣告破产?因为管理财富的关键未必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行动。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一种行为。而行动这个东西很难传授,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坏的投资决策导致坏的行为。前the motley fool 屿《*****》专栏作家,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morgan housel总结了20种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如果你能避免这些财富心理学谬误的话,投资收益一定会大为改善。

我来告诉你2位投资者的故事,两人并不相识,但是他们走过的道路却发生了有趣的交集。

grace groner 12岁就成了孤儿。她一直都没有结婚。从来没有过孩子。她也从未开过车。大部分时间内她都是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单居室的屋内,她一辈子就干过一种工作:秘书。据大家所说,她是一位可爱的女士。但她过的是一种简朴而平静的生活。这使得她在2010年以百岁的年纪逝世后捐献出来的700万美元更加令人困惑。认得她的人问:grace去哪儿弄那么多的钱呢?

其实这里并没有秘密。她没财产可继承。grace只是从微薄的薪水里省出了一点钱投入到股市,然后撒手不管享受了80年的复利。

grace过世几周一则不相关的投资故事又成为了焦点。

美林证券拉美分部前副**richard fuscone宣布个人破产以避免丧失自己的2个家的抵押品赎回权,其中一个家的面积接近20000平方英尺,每月的房贷达66000美元。fuscone是grace groner的反面。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接受教育的他后来在投资界太成功了,以至于40岁左右他就宣布退休以“追求个人兴趣和慈善公益事业”。但是高额借贷与流动性投资毁了他。grace groner将真正的财富捐赠给慈善的同一年,richard站在一份破产判决面前宣布:“我已经被金融危机压垮……唯一的流动性来源是我妻子能够卖掉的任何私人家具。”

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告诉你要像grace一样,避免成为richard。其真正目的是想指出在其他领域发生这样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要不你想想看,还有哪个领域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没有相关经验、没有资源、没有关系的人的表现还能**超过一个受到过最好教育、经验最丰富、拥有最好资源和最好的关系的人?永远都不会有grace groner做心脏病手术要好过一位接受过哈佛医学院培训的心脏病专家这样的故事发生。或者开发出比苹果工程师的还要快的芯片。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投资这个领域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这是因为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研究人们如何对待财富。而行为是很难传授的,哪怕是真正聪明的人也很难领会。你没法将行为概括成公式去记忆或者电子表格模式去追随。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人很容易受否认其存在的影响,尤其是在描述自己时。

grace和richard证明了管理财富未必就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行为。但是金融通常不是这么教你或者讨论的。金融业讨论做什么讨论得太多了,但是关于当你想做的时候脑子里怎么想的讨论就很不够。

本文描述了我经常看到的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

1、成功是挣得的,失败是应得的之谬误:低估运气和风险所扮演角色的倾向,未能认识到运气和风险是同一个硬币的不同面。

我喜欢问人一个问题,“关于投资我们不懂的东西你想了解些什么?”

这不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问这个的人太少了。但这会迫使你问到的任何人去思考什么是他们本能上认为是真的但并不会费太多时间去回答因为它很琐细。

几年前我想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运气在成功结果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喜欢这个回答,因为没人会认为在财务成功中运气没有扮演一丝的角色。但既然运气很难量化,而且指出大家的成功靠运气是很无礼的,所以默认的态度往往是不把运气当做一个因素。如果我说“假设全世界有10亿名投资者。你是否会认为其中有100人成为亿万富翁纯属机缘巧合运气所致?”你会回答,“当然。”但然后如果我再让你列举出这些投资者,你可能就会退缩了。这就是问题所在。

失败也是一样。失败的企业是因为不够努力吗?坏的投资是因为考虑得不够彻底吗?任性的职业生涯是懒惰的产物乎?

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当然。但多大程度?很难知道。当很难知道时我们默认就会走极端,把失败看作主要是错误使然。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的生活是其自身经历以及遇见过的人的折射,这其中有很多都是靠运气、以外和机遇推动的。大胆与鲁莽的区别没你想象那么大,如果不相信运气的话你就无法相信风险,因为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有时候其对结果的影响要比光靠努力还要大。

儿子出生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有的人出生在鼓励教育的家庭;有的则出生在反对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经济富裕鼓励创业的国家;有的不幸出生在被战争和贫穷困扰的地方。我希望你能成功,我希望你能赢得成功。但是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努力工作,也不是所有的贫穷是懒惰所致。在判断人,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

2、成本规避综合征:未能识别某种情况的真正成本,太过强调财务成本而忽视了赢得回报必须付出的情感代价。

比方说你想要一辆新车。其售价是30000美元。你有几个选择:1)付30000美元。2)用不到30000美元买一辆二手的。3)偷一辆。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避免选第三种,因为偷车的后果要比好处严重。这很明显。

但假设你想在未来50年挣得10%的年化收益率。这种回报是免费得来的吗?当然不是。为什么这个世界要免费给你一个这么好的东西?比如汽车,你得付出一些代价。

这种情况下这个代价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就像汽车一样,你有一些选项:你可以买下来,接受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你可以找不确定性不那么大但是回报也低一点的资产,也就是相当于一辆二手车。或者你还可以尝试相当于侠盗猎车手的行为:拿到回报同时避免随着而来的波动性。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选择第三种。就像偷车贼一样——尽管这是善意的、不违法的——他们想出了些花招和策略来拿到回报又避免付出代价。交易。轮动。对冲。套利。杠杆。

但财神可不是很青睐那些既想要回报又不想付出的人。一些偷车贼能够侥幸成功。但更多的人会被当场逮住。金钱也是一样。

这在汽车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但这投资上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投资的真正成本,很少是财务费用这样容易看见和衡量的东西,而是情感代价和市场要求的现货价这样相当有效率的东西。1995到2016年间monster beverage的股价涨了211000%。但在此期间其股价曾经先后5次下挫超过1半。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巴菲特赚了900亿美元。但这是靠70年如一日每天阅读sec行情走势12小时而取得的,其代价往往是疏忽了他的家庭。这也是一项隐性成本。

每一笔金钱回报都要付出你所能看到和计算的财务费用以外的代价。接受这一点至关重要。scott adams曾经写过:“我听到过的最好建议之一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取得成功,请先想清楚代价,然后付出代价。这听起来似乎很明显不足道,但如果展开想想的话,就会明白它的威力巨大。”非常精彩的财富建议。

3、车里的有钱人悖论

如果你看到有人开一辆好车,你很少会这么想,“哇,这个家伙开的那辆车很酷。”相反你会想,“哇,如果我有这辆车大家一定会认为我很酷。”不管这是不是下意识的,这就是大家的想法。

财富的悖论是人们往往想向别人发出自己应该被喜欢或景仰的信号。但现实中那些别人会忽视对你的敬仰,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财富是令人钦佩的,而是因为他们主要想利用你的财富作为自己想要被人喜欢和敬仰的标杆罢了。

这个东西并不微妙。在每一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人群中都很普遍。把停机坪上的私人飞机出租10分钟给人进去拍个自拍放到instagram上面的生意正变得越来越火。拍这些自拍的人以为自己一定会受宠而没有意识到除了提供一辆供拍摄的飞机外自己大概不会在意实际拥有这架飞机的是谁。(编者注:既然你都不在意东西的主人了,别人又怎么会在意呢?)

当然,这里想说的不是要放弃对财富的追求。或者甚至对豪车的追求——这两个我都喜欢。而是要认识到大家通常都渴望受人尊重,而谦逊、仁慈、睿智以及有同理心往往比能快的车赢得更多的尊重。(编者注:内在的胜过外在的)

4、一种会令预测你的未来愿望和行动变得困难的因时制宜的倾向,导致无法获得来自于当前决定的长期复利回报。

每位5岁的男孩都想长大的时候能开一辆拖拉机。然后你长大了意识到开拖拉机也许不是最好的职业。于是作为一个青少年你梦想能成为一名律师。然后你意识到律师工作太辛苦很少有机会跟家人在一起。于是接着你想成为家庭主妇/家庭煮夫。然后到了70岁你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存点钱好退休。

世事多变。当你对未来想要什么的看法如此易变时是很难做出长期决定的。

这就又回到了复利的第一原则:不到必要的时候,别去打断它。可是当你的人生华改变时怎么才不会打断一项理财计划——职业、投资、开支、预算或者随便呢?很难的。大家喜欢grace groner和巴菲特变得如此成功的原因部分在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让复利疯涨。但我们很多人一生当中改变太大了以至于并不像几十年都做同一件事。或者任何接近的事。所以我们就不要讨论80年的时间周期了,我们的财富可能会经历4个不同的20年周期。这种情况下复利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出色。

这个并没有解决方案。但我学到的一件事情也许有帮助,那就是回归平衡,给错误留出空间。当你如此容易受到变化影响时,在一个目标、一条路径、一种结果上面吊死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

5、锚定自己的历史偏见:你的个人经历构成的也许只是这个世界发生的0.00000001%,但也许却占到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看法的80%。

如果你是在1970年出生那么当你到了青少年及20多岁——正值学**关如何投资以及经济机制的基础知识容易受到影响的青葱岁月之时,股市扣除通胀之后就已经涨了10倍。如果你出生在1950年,那同样的市场到了你20几岁时还是一样的:

这个观点有很多解读方式。在密歇根州flint长大的人对于制造业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会跟在华盛顿特区长大的人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在大萧条或者1940年劫后的欧洲期间成年的人,他们的信念、目标以及看重的东西一定是阅读本文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所无法看透的。

大萧条吓坏了一代人,大萧条影响到了这帮人的余生。至少是大多数人。1959年约翰·肯尼迪被记者问到对大萧条的记忆,他回答道:

我对大萧条没有第一手的知识。我的家庭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还越来越值钱。我们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佣人,我们旅游更多了。我看到的跟大萧条有直接关联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我父亲多雇了一些园丁,这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一份工作好让他们有口饭吃。真的,在我到哈佛读到相关资料之前我对大萧条都一无所知。

既然再多的研究或者开放的心态都无法真正重现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威力,大家在生活中就会以完全不同的观点去看待经济的运作方式,看待它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保护别人,以及哪些应该重视哪些不应该重视。

问题是对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理智。如果你早上醒来就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的话是很难乐观的,因为大家喜欢可预测的感觉以及明确额度叙述。所以他们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建立他们所认为的世界应该的运作方式的模型——尤其是对于运气、风险、努力和价值这样的东西的模型。

这是有问题的。当每个人都体验过世界的一点东西但却利用那些经历去解释预计会发生的一切时,很多人最终就会变得失望、困惑,或者对他人的决定感到目瞪口呆。

一群经济学家曾经分析过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投资习惯并得出结论:“当前的(投资)理念取决于过去的领悟。”

在跟别人争辩投资观点的时候,或者当你对他们存钱或者乱花钱,在特定情况下恐惧或者贪婪感到困惑时,或者任何时候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财富的时候,记住这句话。事情会变得更有意义。

6、历史学家是先知的谬误:没看到历史是研究意外和变化的,却用它来作为未来指南的讽刺性。在一个创新和改变是发展之命脉的领域过于信赖拿过去的数据作为未来情况的信号。

地质学家可以看着10一年的历史数据然后建立起地球如何行为的模型。气象学家也可以。还有医生也是——2018年肾脏的机制跟1018年的还是一模一样的。

过去为未来指明了具体方向的想法挺诱人的。它倡导的是未来之路由数据铺就这样一种想法。历史学家——或者分析过去作为指明未来的一种手段的任何人——是很多领域当中最重要的人士之一。

但我不认为金融是其中一个领域。至少不像我们想象那样。

经济的基石是事因时而变,因为无形之手痛恨一切无限期地保持太好或太糟的状态。bill bonner曾经这么描述市场先生的运作机制:“他穿上了一件‘资本主义在起作用’的t恤,但手里还拿着一把大锤。”很少有东西会很长时间内维持不变,这使得历史学家的作用要比先知小很多。

考虑几件大的事情。

401(k)(退休金账户)已有39年的历史——这已经老得足以竞选总统了。roth ira(罗斯个人退休金账户)年份还不够久,还不能喝。所以今天有关美国人如何为退休做好打算的个人理财建议和分析与仅一代人之前还行得通的那个并不能直接可比。世道不一样了。

风投产业25年前几乎还不存在。现在有些基金的规模已经比一代之前的整个行业都要高。phil knight曾经写过他创办耐克后那段早期日子的情形:“那时候还没有风投这样的东西。一位有抱负的年轻创业者可以依靠的地方很少,而且仅有的那些还是由厌恶风险毫无想象力的看门人,换句话说,银行家守着。”所以说我们对资助创业者、投资周期、失败率的认知都是没有深厚的历史可以借鉴的东西。世道变了。

或者再看看公开市场。标普500在1976年以前都没有把金融股纳入进去;但现在金融已经占到了该指数的16%。50年前技术股几乎还不存在。今天,它们赢超过了指数的1/5。会计规则也随着时间转移也发生了改变。披露政策、审计、市场流动性等也是。世道变了。

跟金钱有关的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大家讲给自己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喜好。这些东西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文化和世代更迭而改变。而且会不断变化。

在金钱方面我们对自己玩的这种心理花招是对那些已经到过那里、做过那些事情的人的过度崇拜。经历过特定事件未必就代表你有资格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实际上很少会这样,因为经历会导致过度自信而不是预言的能力。

这并不意味着在思考财富的时候我们应该无视历史。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微妙之处:历史挖得越深入,你的概括就应该越普遍。像人与贪婪和恐惧的关系,在压力下如何行事,以及对激励如何响应之类的一般事物,这些往往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太大改变的。研究一下金钱史对这类东西是有用的。但是特定趋势,特定交易、特定板块,以及特定的因果关系永远都是演进过程的一个展示。

7、在乐观主义是最合理态度的世界里受到悲观主义的诱惑

历史学家deirdre mccloskey说:“出于我从来都不能理解的理由,大家都喜欢听世界要完蛋了。”

这并不出奇。john stuart mill曾经在1840年代写道:“我观察到被一大群人尊崇为圣人的,不是那些在别人绝望时充满希望的人,而是那些在别人充满希望时感到绝望的人。”

这部分是出于自然选择。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将威胁看成比机会更紧迫。巴菲特说过,“要想成功,你必须先活下来。”

但对金钱悲观的诱惑程度不一样。假设说准备有一场衰退要到来,有人就会把消息转发给你。假如我们准备要有一场大衰退,报纸会生怕你不知道。如果我们接近下一场大萧条的话你会在电视上看到。但是如果说好日子快要来到,或者市场还有运作空间,或者公司潜力巨大的话,评论员和旁观者之流的共同反应是你要么是推销的,要么就是很滑稽地漠视了风险。

这里有几点要说的。

一是金钱无所不在,所以发生了什么坏事情的话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的,尽管影响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对的,比方说天气的影响。佛罗里达肆虐的飓风对92%的美国人都没有直接的风险。但一场经济衰退却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包括你在内,所以要注意。像股市一样特殊的东西也一样:超过半数的家庭都直接拥有股票。

另一点是悲观主义需要行动——走开!出去!快跑!卖掉!躲起来!乐观主义基本上就是让你按照目前的路线享受旅程就行了。所以其紧迫性没那么高。

第三点是金融业赚了很多钱,所以会吸引无数的骗子、贩子以及扭曲事实者许下空口承诺——尽管有监管。只要赏金足够大,哪怕是诚信守法的金融工作者也会把垃圾产品说成是对自己的客户有好处。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被金融业糊弄过,以至于即便是对乐观的理性宣传也会被“如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那可能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论调所笼罩。

顺便说一句,大多数对乐观主义的宣传都是理性的。当然不是全部。但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乐观主义。真的乐观主义并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那是自满。乐观主义是一种信念,认为好结果慢慢会青睐你,哪怕在这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想到大多数人每天早上醒来都想着要把事情做得好点效率高点而不是想要制造麻烦,这就是乐观主义的基础。这并不复杂。当然也不是铁定如此。这只是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预测。统计学家hans rosling换了种说法:“我不是乐观主义者。我是非常严肃的可能主义者。”

8、对于指数式增长因为受到线性的直觉思维倾向的推动而低估了复利的威力。

1950年代ibm制造出了3.5mb的硬盘。到了1960年代已经可以做到好几十mb。到了1970年代,ibm的温彻斯特硬盘驱动器容量已经达到70mb。然后硬盘开始指数性地存储容量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大小变得越来越小。1990年代早期典型的pc大概是200—500mb的容量。

然后……砰!东西爆炸了。

1999 – 苹果的imac推出了6gb的硬盘。

2003 – 120gb登陆power mac。

2006 – 250gb出现在新的imac上。

2011 – 有了第一块4tb的硬盘。

2017 – 60tb的硬盘。

一起在看一下。从1950到1990我们一共增加了296mb。从990到今天我们增加了6000万mb。

复利的关键从来都是大。复利一直都很大——无论你研究过多少次——大到你的脑子无法理解的地步。2004年比尔·盖茨指责新的gmail说为什么会有人需要1个gb的存储。科技作者steven levy写道,“尽管他了解先进技术,但是心态却仍然停留在在存储的旧范式上。”(编者注:盖茨认为邮箱搞这么大是个浪费)对于事物的变化速度之快你永远都不会习惯的。

我曾经听过很多人说自己第一次看到一张复利表——或者如果你从20多岁、30多岁时开始存钱到退休时你的钱会多了多少的故事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未必。那可能会令他们感到惊讶,因为结果从直觉上来说似乎是错的。线性思维要比指数性思维直观得多。michael batnick曾经解释过这一点。如果我让你心算一下8+8+8+8+8+8+8+8+8的结果,你在几秒钟之内就能算出来(72)。如果我让你计算8x8x8x8x8x8x8x8x8,你的脑子会爆炸(134217728)。

这里的危险是当复利不那么直观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潜力而聚焦于通过其他手段去解决问题。这不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复利的潜能。

研究巴菲特如何创造财富的书超过了2000本。但没有一本的名字叫做《这个家伙整整3/4世纪都在不断地投资》。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他绝大部分成功的关键;其实你脑子里很难算清楚他的收获因为这东西不直观。有讨论经济周期、交易策略以及押注哪些板块的书。但是威力最强最重要的书应该叫做《闭上你的鸟嘴然后耐心等待》。这本书就一页,里面是一张长期的经济增长表。物理学家albert bartlett一语中的:“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我们无法理解指数函数。”

复利的反直觉要为绝大多数的令人失望的交易、糟糕的策略以及成功的投资尝试负责。好的投资未必是要赚到最高的回报,因为最高的回报往往是一次性的,在终结时会磨灭了你的信心。好的投资是赚到相当好的回报让你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下去。这个时候复利就会疯狂起来。

9、在一个需要逆向思考才能取得高于平均结果的领域却迷恋于社会认同。

在奥马哈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吸引了40000人,这些人都认为自己是逆向投资者。大家凌晨4点就起来跟着成千上万的其他人一起排队然后相互告诉对方自己的**承诺是不要随大流。很少人能看到这里面的讽刺性。

一切值钱的东西都会有高风险。高风险就可能会做错亏钱。损失金钱会让人不理智。而渴望避免做错的最佳做法是让自己处在一堆同意你的人周围。社会认同很强大。别人同意你就像是你是正确的证据而不需要用事实去证明。哪怕是下意识的,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有漏洞和缺陷。而群体和社会认同帮助填补了那些漏洞,减少了你对自己可能会错的怀疑。

在跟金钱打交道时把大众视为正确性的证据的问题在于机会几乎永远都是跟流行性背道而驰的。真正推动丰厚回报的是估值倍数的增长,而估值倍数增长要依靠一项投资在将来变得越来越流行——而这个东西总是锚定与当前的流行度的。

问题是:大多数逆向投资的尝试只是非理性的犬儒主义的伪装——而犬儒主义是可以流行起来吸引大众的。真正的逆向投资主义是当你的看法令人感到非常地不舒服和蔑视以至于你都要再三想象是不是对的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然会有那种情况出现。按照定义,大多数人无法成为逆向投资者。从统计上来说,敞开怀抱拥护这一理念你就能成为其中之一了。

10、在一个不受明确规则而受松散不可预测趋势统治的领域却诉诸于学术

harry markowitz(哈里?马科维茨)因为建立了告诉你股票债券应该如何组合要取决于你理想的风险等级的公式而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鉴于此,几年前*****问他是如何投资自己的钱的。他回答道:

如果股市大涨而我没有进去——或者如果股市大跌我没有出来的话,我会将我的饮恨程度可视化。我的意图是让将来的后悔最小化。所以我把债券和股票投资五五开。

有很多东西金融学术在技术上是对的但却无法说清楚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行为的。许多金融学术工作都很有用,也推动了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主要目的往往是智力激励以及给其他学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么说我不是责备他们或者看轻他们。而是想告诉大家要认识到其真实面目。

我记得有一项研究表明年轻投资者应该在股市中使用2倍的杠杆,因为,就统计而言,即便你彻底失败了仍有可能随时间转移而获得出色的回报,只要你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投资的话。但没人在现实世界里面会这么做。他们会发誓今生再也不会投资了。在电子表格上管用的东西跟在餐桌上管用的东西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这里的脱节在于学院派往往想要非常精确的规则和公式。但现实世界的人只是把那些东西当作辅助来试图弄清楚一个本质上就回避精确的混乱而令人困惑的世界。你没法通过精确和推理解释清楚随机和情绪。

大家还会被学者的头衔和学位所吸引,因为金融不向医疗这样的领域要证书认可。所以一个博士头衔就会鹤立鸡群。这就给学术界在做出论断和为理念辩解制造了强烈的吸引力——“根据这项哈佛的研究……”或者“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云云,所以……”当别人引用“来自一家知名机构的西装革履的人在cnbc”上说的话时总会很有分量。一个严酷的现实是金融领域往往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赢得诺贝尔奖:而是人性和纠错的空间。

11、金钱的社会效用以财富增长为直接代价;而财富是你看不见的

我过去常把车停到酒店里面。那是在2000年代中期的洛杉矶,那时候钱都跑到房地产去了。我的假设是开法拉利的客户肯定是很有钱的。很多都是。但后来随着我认识了一些人才了解到他们其实没那么成功。至少没有我假设的那么成功。很多人都是成就平平,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车上面。

如果你看到一位开着20万美元豪车的人,关于此人的财富你唯一了解到的数据点是他们的20万美元比买车前没那么值钱了。或者那辆车是租来的,而这真不能代表财富。

我们往往靠看到的东西去判断财富。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银行账号或者业务报表。所以我们靠外在表现来猜测财务成功。汽车。住宅。度假。instagram上的照片。

但这里是美国,我们所珍爱的一个行业就是帮助大家制造假象直到他们把它变成真的。

其实财富是你看不到的东西。财富是没有购买的车。是没有购买的钻石。是推延的翻新,是放弃的衣服以及拒绝升舱头等舱。财富是在银行里面还没有转化为你看到的东西的那些资产。

但那不是我们对财富的看法,因为你没法将看不到的东西放到上下文中进行研究。

歌星蕾哈娜在过度开支之后几乎破产然后把她的理财顾问给告了。那位顾问回答道:“告诉她如果你把钱花在东西上,你最终就会得到东西而不是金钱真的有必要吗?”

你可以笑。但事实是,是的,大家需要有人告诉这一点。尽管大多数人说自己想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我想花100万美元,”这完全是成为百万富翁的对立面——百万负翁。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财富的一个关键使用是控制你的时间并且为你提供选项。资产负载表上面的金融资产可以提供这个。但其直接代价是用物质上的东西向大家展示你究竟有多少钱。

12、在复利的第一原则是不到必要时候不去打断的领域却有采取行动的倾向

如果你的水池漏水了,你会拿起扳手去修好它。如果你的胳膊断了,你会给它打上石膏。

如果你的理财计划出问题了,你会打算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适用于个人理财、商业理财和投资计划)是你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

水池坏很明显。但是投资计划出问题的解释却是开放性的。也许这只是暂时失宠呢?也许你只是经历了正常的波动呢?也许你这个季度有一堆的一次性开支但是你得储蓄率还是足够的呢?这很难知道。

在很难区分是出问题还是暂时失宠时,默认的倾向是前者,然后马上采取行动。你开始拨弄扳手看看哪里需要修复。这似乎是件需要做的负责任的事情,因为当你生活里几乎所有其他事情都出问题的时候,正确的行动就是去修复。

有些时候理财计划是需要修正的。哦,有没有呢。但也没有说有不受波动性影响的长期理财计划。偶尔的剧变通常是一项标准计划当中的一部分。

当波动性必然存在且是正常的时候,往往却被当做需要修复的东西来看待,打击采取行动最终却终端了一个好计划的执行。“什么也别做”是金融最具威力的话语。但这既让个人难以接受又让专业人士很难收到钱。所以,我们就瞎搞。瞎搞得太多了。

13、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这不仅是在金融上的,也包括心理上和身体上的

本·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安全边际的目的是让预测变得没有必要。”

这句话实在是太睿智了。但是对此最常见的回应,哪怕是下意识地,却是,“谢谢你本。但我很擅长预测。”

在几乎所做的一切涉及金钱的事情时大家都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有两样东西导致了这个:一是认为你对未来的看法是对,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于承认反面的不舒服感受的驱使。二是因为没有采取让你对未来的看法成真的行动你因此给自己造成了经济伤害。

但是犯错空间却不受重视还被误解。这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避险,是那些不想猫太大风险或者对自己观点不够自信的人才用的。但是使用得当的话情况恰恰相反。犯错空间让你可以忍耐,而忍耐让你可以坚持得足够久,从而让从可能性很低的结果获益的机率降临到你身上。最大的收益出现得很少,要么是因为不经常发生,要么是因为需要时间去积攒复利。所以部分策略犯错空间足够大可以忍受策略其他部分困难的人相对于犯错时被清盘出局插入更多代币的人要更有优势。

犯错空间还有多方面的含义。资产下降30%的时候你还能活下来吗?从表格上来看也许能——也就是说付账单和保持现金流为正还没有问题。但是在心态上呢?很容易低估一次30%的下降对你心智的影响。在机会最大的那一刻你的信心可能会全无了。你或者你的配偶也许决定是时候实施新计划或者走上新的职业生涯了。我知道几位投资者在亏损之后就因为心力交瘁而退出了。身体也被掏空了。电子表格可以对大衰退的历史频率进行建模。但它没法对回到家看着你的孩子然后想到如果你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时的那种感受进行建模。

14、受到玩的金融游戏不同于你的他人行动影响的倾向

1999年思科的股票涨了3倍。为什么?可能不是因为大家认为这家公司值6000亿美元。burton malkiel曾经指出过思科按照这个估值的隐含增长率意味着在20年内其市值就会超过整个美国经济。

其股价上扬是因为短期交易员认为它会一直涨。他们是对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他们玩的游戏——“这只股票交易价是60美元,我认为明天之前它会值到65美元。”

但如果1999年时你是长期投资者的话,60美元是唯一可买的价格。那么你周围看看然后对自己说,“哇,可能别人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呢。”然后你还是买下来了。你甚至还自以为自己聪明。但然后交易员突然不玩游戏了,你,还有你的游戏都完蛋了。

你没意识到的是变动边际价格的交易员跟你玩的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如果你从玩的游戏跟你不同的人身上去找线索的话,注定是会被愚弄并且最终亏损的,因为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目标。

关于财富很少有事情比这两件重要:一是理解你的投资期,二是不要被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说服。

这不仅仅是投资。你如何储蓄,如何开支,你的商业策略是什么,你对金钱如何看待,你什么时候退休,你如何看待风险等这些可能都会受到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影响。

个人理财是极其个人化的,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向别人学**同时意识到他们的目标和行动可能跟对你自己生活利害相关的东西相去甚远。

15、迷恋于金钱娱乐因为金钱是情绪化的,而情绪会受到争吵、极端观点、闪光灯以及对你福祉的威胁之影响。

如果普通美国人的血压升高了3个点,我的猜测是有些报纸会把它放到第16版,没什么变化,一切照旧。但如果股市跌了3个点,好吧,我们会如何反映都不用猜。这条来自2015年:“奥巴马总统听取了对本周一全球市场震荡情况的汇报。”

为什么看起不太重要的金融新闻会压倒客观上更重要的新闻呢?

因为金融具有其他东西——齿颚矫正、园艺、海洋生物学所没有的娱乐性。金钱有竞争、规则、沮丧,有得失、英雄、恶棍、团队和粉丝等等,这些使得它诱人地更接近于体育赛事。但是金钱还有更令人上瘾的地方,因为财富活动就像体育赛事一样你既是粉丝又是运动员,结果会直接地和在情绪上影响到你。

这是很危险的。

我已经发现了,在做出金钱决策不断提醒自己投资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而不是无聊最小化是有帮助的。无聊完全是ok的。无聊是好的。如果你希望把这条框定为策略,提醒自己:机会出在别人不做的地方,而别人往往不碰无聊的东西。

16、对承担风险的乐观主义偏见,或者“俄罗斯轮盘赌在统计上应该有效”综合征:在任何情况下坏处都不可接受时过分迷恋对机遇的偏好

nassim taleb说,“你可以是风险爱好者但却完全不能接受毁灭。”

意思是说你必须预先承担风险,但是让你彻底毁灭的风险永远都不值得去冒。玩俄罗斯轮盘赌的时候机率对你有利。但是其潜在的好处永远也抵消不了坏处。

某件事情的概率对你有利——大多数时候房地产价格都会涨,大多数时候每个两周你都会拿到薪水——但是如果一个东西有95%的机率是对的话,则错的机率是5%意味着你几乎肯定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遇到不好的一面。而如果不好的代价是破产的话,则剩下那95%的时间所带来的好处也不值得冒险,不管这看起来是多么的有吸引力。

在这里杠杆就是魔鬼。杠杆会把常规风险变成某种可以导致毁灭的东西。其危险在于理性乐观主义大多数时候会掩盖某些时候破产的风险,导致我们系统性地低估了风险。过去10年房地产价格跌了30%。一些公司拖欠自己的债务。这就是资本主义——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那些带杠杆的会毁灭两次:他们不仅破产了,而且在每次机会成熟的时候都被剥夺了重返这场游戏的机会。2009年破产的房主没有机会利用2010年廉价的按揭利率。莱曼兄弟再无机会在2009年投资廉价债券。

我自己的钱是杠铃状的。我那一部分的钱冒险,而另一部分就像受惊的乌龟。这并不矛盾,但是财富心理学会让你以为自相矛盾。我只是想要确保自己能够维持得足够久等待风险给我回报。再次地,要想成功,你先得活下来。

这里的关键点是关于财富很少有东西的价值能跟期权一样。那种只要你想就能跟想跟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其roi是无限的。

17、在一个如果没有跟合适的行为相匹配则技能无关紧要的领域却偏好于技能。

这又把我们撤回到grace和richard的例子。投资需求有一个层次论,要想让上一层的有意义首先必须掌握下一层的主题:

投资需求层次论:投资行为—资产分配—费用&交易成本—证券选择—税费

richard非常擅长金字塔顶部的技能,但是底部的东西没掌握,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了。grace把底部的技能掌握得非常好,所以顶层的那些几乎都没有必要了。

18、否认你对世界运作机制的看法与世界实际运作机制之间的不一致,这主要是受到了希望形成清晰的因果关系叙述而不顾一切与金钱有关的东西内在复杂性的驱动。

有人曾经把***说成是“无法分辨发生的事情与他认为应该发生的之间的区别。”抛开政治不谈,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

这个要分成3点:

你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信息。

我无法处理完所有的那些信息。所以你有个过滤器。

你只过滤那些跟你认为世界应有的运作方式匹配的信息。

既然每个人都想用清晰的话语解释自己看到的东西以及世界的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应该发生的与实际发生的之间的不一致就会被掩盖住了。

举个例子。税收更高应该会拖累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常识性说法。但是税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识别的。所以,如果你坚持税收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法的话,你会说这数据里面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你也许是对的!但如果你碰到别人把数据扔到一边来支持自己的说法——比如认为对冲基金取得优异表现否则没人会投资它的话——你认为这属于偏见。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上千个。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哪怕有证据表明不是这样。故事大于统计数据。

要接受一切涉及金钱的东西都是收到不合逻辑的情绪的驱动,其运动件多到任何人都无法掌握的地步,这是记住历史是研究发生那些大家都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好的开始。对于财富来说尤其是这样。

19、政治信仰推动金融决策,受到经济是政治行为不端的表亲的影响

我曾经出席过一场会议,会上一位知名的投资者的开场白是“你知道奥巴马总统什么时候谈过坚持控枪和圣经的事情吗?这就是我,伙计们。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他们的鲁莽政策如何影响了经济。”

我不关心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那样的思考方式不可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的。

但这却相当常见。看看下面这张表,看看2016年发生了什么。gdp增长率、就业率、股市增长情况,还有利率,这些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总统变了:

几年前我发布过一堆不同总统治下的经济表现数字。看到后大家都疯了,因为数据经常跟他们所认为的应该基于的政治理念不吻合。不久之后一位记者问我对一则新闻发表评论,那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党主政如何在统计上比共和党会有更加强劲的经济表现。我说你不能做出这种论断因为样本规模太小了。但是他不断地强调这个观点,并且写了一篇文章让读者要么欢呼要么冒汗,取决于他们的理念。

关键不是说政治对经济没有影响。但这话题太敏感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往往令那帮人大吃一惊,这本身也是意识到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未必像你想象那样明确的原因之一。

20、3个月泡沫:把最近的过去外推到不久的将来,然后低估了无论你预测不久的将来会发生什么都会影响到你的将来。

9/11之后那个月的新闻头条很有趣。很少有人会接受攻击是一次性的想法;下一场大规模的****袭击肯定就要来临了。一位防卫分析师在2002年说:“另一场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不可避免,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另一篇头条则说:“一位高级反恐官员说这是‘什么时候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除了预计另一场袭击即将到来以外,这里还要一种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到人的信念。《今日秀》曾经向白领工作者推销过一种降落伞让他们放在桌底下以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从摩天大楼跳下去。

相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会继续发生在心理学上会不断出现。我们喜欢模式也有短时记忆。那种刚刚发生的事情的重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的额外感受是一种衍生物。当你在处理财富方面的东西时这种感受是一种折磨。

每一次金融上的大赚或者巨亏都会紧跟着大众对会有更多的赢或亏的期望。一旦对那些时间的效应会反复出现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痴迷就会跟你的长期目标脱节。例子:2008年的股市跌了40%的预测是还会有另一场连续好几年的大跌。预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很快就会再次发生是一回事,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错误。但是没意识到你的长期投资目标可能仍然不受影响安然无恙,哪怕还会经历一次大跌也如此,则是近期偏差的一个危险的副产品。“市场往往会随着时间而护肤并且再创新高”不是金融危机流行的经验总结;“市场会崩溃而崩溃很恶心”才是,尽管前者实际上发生的机率比后者高得多。

大多数时候,大事件的发生并不会增加其再次发生的机率。而是相反,因为均值回归是金融一条残酷的定律。但是即便当某件事再次发生了,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或者不应该按照你想要以为的方式影响你的行动,因为大多数外推都是短期的,而大多数目标都是长期的。一项旨在经受住变化的稳定策略几乎总是要比试图防范刚刚发生的事情再次发生的策略更出色。

——————

如果说这一切有什么最大公约数的话,那就是谦卑、适应性、长投资期以及对一切流行的涉及财富的东西保持质疑。也可以概括为:准备好逆来顺受。

jiddu krishnamurti主持灵修讲座多年。随着年纪变大他变得更加坦率。再一次著名的演讲中,他问听众想不想知道他的秘密。

他悄悄地说,“知道吗,我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于对待财富的心理这也许是最好的诀窍了。